-
陕西与东航集团深化战略合作 共筑西安国际航空枢纽
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陕西省通过招商引资与航空领域龙头企业达成重要合作。中国东方航空集团与陕西省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整合优势资源,全面提升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国际枢纽功能,加速航空产业生态链布局,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合作聚焦枢纽能级提升 根据协议内容,合作双方将重点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扩容升级工程。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门户枢纽机场,该机场将新增国际航线网络覆盖中亚、东欧等重点区域,同步建设智慧化货运仓储系统。东航集团计划投入更多宽体客机运力,开通直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运专线,构建"西向开放"的航空运输大通道。 二、航空产业生态链加速成型 此次合作特别强调航空关联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除传统客运业务外,双方将在航空维修保障领域建设亚太地区维修中心,引入复合材料修复等尖端技术。在航空物流方面,将打造集冷链运输、跨境电商、保税仓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并配套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培育飞机改装、航材贸易等新兴业态。 三、航空城实验区引领创新发展 西安国家航空城实验区作为合作重要载体,将获得东航集团在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全面支持。实验区规划建设航空企业总部基地,配套发展航空金融、航油结算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布局模拟机培训中心、航空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形成"产城融合"的现代化航空都市区。 四、多领域协同释放发展潜力 协议还涉及通用航空、航空食品等延伸领域合作。双方计划开发短途运输、低空旅游等通航服务,并依托陕西农产品优势共建航空配餐原材料基地。在文化传播方面,将探索"航空+文旅"模式,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机供品和免税商品。 此次战略合作标志着陕西省航空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通过引入央企优质资源,不仅强化了西安国际航空枢纽的区位优势,更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相关项目的落地实施,预计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并促进高端要素在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加速集聚。
2025-08-19
-
商洛四家企业产品荣获陕西名牌称号彰显品牌经济活力
近年来,商洛市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本土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当地四家企业的特色产品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标志着商洛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特色产品斩获省级荣誉 陕西君威农贸综合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四皓牌熟制板栗仁、商南县金丝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秦露牌金丝红茶、陕西天元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天元隆牌魔芋精粉,以及商洛尧柏龙桥水泥有限公司的尧柏水泥牌普通硅酸盐水泥,凭借过硬品质通过严格评审,成功入选2014年度陕西省名牌产品名单。这些产品充分体现了商洛在地域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传统工业制造领域的优势。 二、质量强市战略纵深推进 商洛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围绕"依托大西安、立足大商洛、打造大品牌"的发展目标,实施了一系列提质增效举措。通过建立品牌培育梯队、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完善标准体系等措施,累计帮扶30余家企业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在水泥建材领域推动绿色生产技术改造,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则重点加强溯源体系建设。 三、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竞争力 获奖产品各具特色:四皓板栗仁采用秦岭优质板栗原料,传承传统工艺;秦露红茶产自北纬33°黄金产茶带,具有独特花果香;魔芋精粉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保留有效成分;尧柏水泥则通过工艺创新实现节能减排。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品质管控,将地域资源禀赋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四、品牌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 商洛市已形成"培育-创建-提升"的品牌建设长效机制,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0余个。相关部门建立重点企业联络制度,在标准制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通过品牌引领带动,当地特色产业集群规模扩大,相关产业年产值增长显著。 五、未来聚焦全产业链提升 下一步,商洛市将深化"质量强市"战略实施,重点打造特色农产品、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品牌矩阵。计划三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品牌20个,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持续提升"商洛制造"的市场认可度和品牌溢价能力。
2025-08-19
-
圣地河谷"金延安"项目招商盛典点亮西安文旅新地标
一场聚焦文旅融合的招商引资盛会在西安拉开帷幕,圣地河谷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金延安"项目面向全国重磅推介。活动吸引超三千名商业代表参与,涵盖零售、餐饮、文化等领域头部品牌,标志着这一融合红色文化与现代消费的综合性项目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一、项目定位与规划亮点 "金延安"以百万平方米超大体量构建六大主题板块,包括民俗文化街区、博物馆集群、滨水生态公园等,旨在打造陕北地区文化休闲新枢纽。其首期启动的钟鼓楼文化购物广场创新融合七大特色业态,如3D灯光秀、真冰溜冰场等,填补区域高品质文旅商业空白。 二、政企协同推动产业升级 地方政府代表强调,该项目是延安城市更新与红色旅游升级的关键载体,要求运营方充分发挥资源整合能力,通过政策与服务双轮驱动,为投资者构建高效营商环境。分析指出,此举将加速陕北文旅产业从传统观光向体验式消费转型。 三、品牌集聚效应显现 活动现场,多个国际知名品牌与本土龙头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涵盖时尚零售、特色餐饮、文化娱乐等领域。这种多元业态组合,既保留黄土文化精髓,又引入现代商业元素,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四、区域经济与文旅发展新引擎 专家认为,"金延安"通过"文化+商业+生态"三维联动模式,有望成为辐射陕甘宁蒙晋的跨区域消费中心。其情景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创新设计,更为红色文旅赋予当代表达,助力革命老区产业振兴。
2025-08-19
-
高新地税局创新服务体系助力西安市招商引资经济提速
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在西安市高新区的发展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今年以来,西安市高新区地税局立足服务地方重点税源企业核心需求,结合税源调查工作,持续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推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生根,助力企业实现良性循环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常态化走访机制,确保精准服务直达企业。针对西安市高新区重点税源企业的发展特点,税务部门推行定期调研制度,组织专业团队深入企业现场,通过面对面交流方式,收集企业运营痛点与诉求,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例如,在制造业领域,税务人员通过实地走访,快速响应资金周转难题,协助企业优化税务流程,缓解短期压力;在科技型企业中,依据实际需求推动税收优惠政策对接,有效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了招商引资成果的转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多元化政策宣传渠道打通信息壁垒。围绕招商引资政策导向,税务部门创新运用多种载体构建高效传播平台,包括政务大厅电子屏、宣传栏及线上互动工具(如群聊功能),设立政策咨询绿色通道。此举确保企业即时获取最新税收法规变更信息,减少政策理解盲区。尤其是在招商引资引进的新兴产业中,税务人员实时推送适用政策,帮助企业快速适应监管要求,增强投资信心,降低落地障碍,全面优化西安市高新区营商环境体系。 三、深度辅导税收优惠提升企业应用实效。聚焦招商引资项目的核心需求,税务部门重点强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落地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开展专题辅导课程。例如,针对引资引入的生物科技企业,税务团队系统讲解优惠政策细节,指导企业科学申报流程,确保用足、用好扶持措施;对招商引资关键项目定期组织案例研讨,帮助企业精准核算减税额度,直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释放创新发展潜能。 四、前瞻性参谋服务为企业破题发展瓶颈。在招商引资背景下,税务部门主动发挥数据优势,针对企业在扩张、转型中遇到的制约因素,组建专业分析团队进行深度研究。利用税务大数据洞察行业趋势,提出针对性建议;同时,向上级机关和地方政府提供报告支持,推动政策优化。例如,对引资落户的物流企业,税务人员协助分析成本结构,优化供应链税负管理,形成有效解决方案;通过跨领域协同,助力项目融入西安市高新区产业发展生态,实现招商引资效应最大化。 五、智慧税务转型赋能服务效能跃升。紧跟数字化发展潮流,税务部门加速推动智慧服务升级,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如移动端功能),实现企业办税全流程智能化。在招商引资项目中应用数据驱动模式,预判企业潜在需求,提供精准提醒与服务匹配;例如,针对引资外资企业推行远程申报支持,压缩响应时间,确保无延误服务;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流程,助力招商引资项目快速投产,提升西安市高新区整体税务治理现代化水平。 六、协同联动机制构建全生态助企网络。依托招商引资政策框架,税务部门加强与工商、财政等机构协作,形成跨部门企业服务合力。定期组织联合座谈机制,解决综合领域问题;例如,对引资科创园区项目推出税务-融资一揽子支持计划,协助企业获取资金扶持;在招商引资关键节点组建专项小组,提供集成式咨询辅导,推动项目高效落地,全方位释放西安市高新区经济潜能。
2025-08-18
-
西安稳增长实践解码:从工业突围到民生增收的陕西路径
在宏观经济承压的背景下,西安市通过精准施策实现经济逆势上扬,其以项目建设为引擎、以产业升级为抓手、以民生改善为底色的发展模式,为区域招商引资提供了新样本。2014年,该市多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韧性。 一、工业稳链强基构筑增长支点 面对能源产业波动压力,西安市创新推出稳产促销组合政策,重点打通煤炭绿色物流通道,布局能源终端销售网络,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跃居全国第五。在装备制造领域,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加速成型,大西客运专线等重大基建投用显著提升供应链效率。 二、有效投资激活发展动能 通过动态考核机制扭转固定资产投资颓势,全年实施省级重点项目逾300个。引汉济渭工程实现跨流域调水突破,东庄水库主体完工,水利投资同比增长23%。地铁2号线南段开通运营后,带动沿线形成新消费商圈,基建投资对GDP贡献率提升至34%。 三、消费扩容提质释放内需潜力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使城镇、农村收入增速分别跑赢经济增速0.3和2.1个百分点。通过物价联动调控机制,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连续8个月低于警戒线。特色农产品电商直供等创新模式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7000亿元,文旅消费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达28%。 四、现代农业夯实民生根基 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面积占应确权区域的92%,新建高标准农田规模相当于两个县级行政区耕地总量。苹果产业升级计划推动全省果园亩均收益提升17%,粮食总产量连续十一年增长,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居全国第三。 在生态治理方面,单位GDP能耗降幅超额完成目标,大气污染物减排量较基准年下降41%。这种统筹发展与保护的模式,为同类地区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体系。
2025-08-18
-
自贸区扩容激发全国改革活力 武汉西安大连竞逐第三批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进入普惠时代,新一轮扩容将推动更多地区通过招商引资实现制度创新。随着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区挂牌运行,第三批申报城市已展开激烈竞争,中西部与东北地区成为改革新阵地。 一、自贸区战略转向普惠模式 上海自贸区2013年启动时,负面清单、贸易便利化等制度突破成为全国样板。但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单一试点难以满足区域发展需求。2024年国家同时批准三大自贸区,标志着政策从"先行先试"转向"多点开花",广东聚焦粤港澳服务贸易,天津探索航运金融,福建深化两岸合作,差异化定位体现国家战略布局。 二、第三批申报呈现三大特征 大连依托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优势,申报方案突出装备制造业开放;西安借力"一带一路"节点地位,推动陆港型自贸区建设;武汉提出打造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试验区。不同于首批的谨慎探索,新一轮申报更强调地方自主改革能力,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20个省级行政区提交方案。 三、中西部或成改革突破新高地 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开放领域遭遇瓶颈时,成都率先试点"首证通"审批改革,重庆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创新。实践表明,内陆地区因历史包袱较轻,在行政审批、要素流动等改革中反而更具突破性。陕西自贸区西安片区通过"一带一路"跨国协作机制,已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同比增长47%。 四、制度创新比拼取代政策洼地 当前自贸区建设呈现两大趋势:一是负面清单从190项缩减至全国统一的27项,零注册制在浙江等非自贸区城市率先突破;二是考核重点转向制度可复制性,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的"跨境电商监管模式"已被全国推广。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新设自贸区需提供3项以上原创性改革方案。 五、新常态下的开放倒逼机制 面对经济增速换挡压力,自贸区成为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抓手。广东自贸区通过港澳专业资格互认,带动法律、建筑等领域人才流动;天津自贸区飞机融资租赁业务已占全国总量80%。这种"边申报边改革"的态势,预示着未来自贸区审批将更注重实效而非地域平衡。 随着改革重心从政策优惠转向制度创新,自贸区建设正进入"百花齐放"阶段。各地需摆脱"要政策"的传统思维,在市场化改革、法治化环境等领域形成实质性突破,才能真正发挥自贸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试验田的作用。
2025-08-18
-
大连西安武汉竞逐第三批自贸区:改革试验田扩容提速
随着中国自贸区战略进入深水区,第三批自贸区申报呈现多点开花态势。大连自贸区方案已正式提交商务部,西安、武汉、兰州等城市也在积极筹备申报材料,新一轮自贸区扩容将重点聚焦中西部开放与制度创新,为区域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 一、自贸区申报进入密集推进期 继上海、广东、天津、福建之后,第三批自贸区申报工作全面启动。大连作为东北振兴重要节点,其方案突出中日韩经贸合作与装备制造业升级;西安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定位,强调科技金融与陆港联动;武汉方案聚焦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探索光电子产业跨境合作;兰州则瞄准生态保护与中亚物流枢纽建设。 二、差异化试验成核心特征 与首批自贸区相比,新申报区域更强调特色化探索。辽宁提出构建东北亚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陕西试点文物艺术品保税展示,湖北谋划建立国际人才自由港,甘肃探索生态补偿机制下的绿色贸易。这种差异化路径既避免同质竞争,也为全国改革提供多元样本。 三、制度创新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 当前申报方案普遍突出系统改革思维:大连将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叠加;西安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庭与自贸法庭联动;武汉整合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三区政策;兰州尝试将自贸区建设与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协同推进。 四、中西部开放迎来战略机遇 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深化,中西部城市获得前所未有的开放契机。西安国际陆港已开通18条中欧班列线路,武汉光谷聚集超过200家外资研发中心,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增速,这些基础条件为自贸区功能延伸提供支撑。 五、深化改革面临共性挑战 各申报区域均需突破行政壁垒与政策约束。金融开放领域存在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限制,跨境数据流动面临监管空白,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行政区划存在管理交叉。这些深层次问题考验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能力。 六、未来布局趋向全域协同 从申报趋势看,自贸区功能正从单一园区向城市群扩展。辽宁方案涵盖沈阳、大连、营口三地,陕西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联动,湖北构建武汉、宜昌、襄阳铁三角,甘肃推进兰州-白银一体化发展。这种区域协同模式有助于形成规模效应。 当前自贸区建设已从政策洼地转向制度高地,第三批试点将承担探索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使命。各申报城市需立足区域实际,在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等领域形成可复制的制度成果,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实践支撑。
2025-08-18
-
西安百亿企业集群崛起:新支柱产业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陕西省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百亿级企业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最新数据显示,陕西省百亿企业数量显著增长,覆盖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新兴领域,展现出强劲的结构调整成效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一、百亿企业规模扩容凸显经济韧性 陕西省最新企业排行榜显示,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已达28家,较此前新增6家。这些企业贡献了全省百强企业总营收的80%以上,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值得注意的是,新增企业主要来自非能源领域,包括法士特汽车传动、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等高端制造代表,以及中国电信陕西分公司等数字化服务商,标志着产业转型取得实质性突破。 二、新兴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面对传统能源行业增速放缓,陕西省重点培育的五大新支柱产业表现亮眼。汽车产业通过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产值跃升,航空航天领域依托本地科研优势扩大市场份额,电子信息产业以大数据应用为突破口形成规模效应。此外,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团以99.8亿元营收逼近百亿门槛,显示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新的增长极。 三、准百亿企业梯队蓄势待发 一批营收70-90亿元的本土企业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宝鸡石油机械、陕西鼓风机等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产能,秦川机床等老牌企业加速向服务型制造转型。这些企业普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完整产业链,预计未来三年内将推动百亿企业阵营进一步扩大。 四、政策协同激发创新活力 陕西省通过技术改造专项扶持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引导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在研发投入补贴、人才引进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这种定向培育模式有效促进了企业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 五、高质量发展格局逐步显现 百亿企业的结构性变化反映出陕西省经济转型的深层成效。从依赖能源向多元产业支撑转变,从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发展路径日益清晰。随着更多企业突破百亿门槛,陕西正构建起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5-08-18
-
蓝田灞河生态慢城休闲带:西安都市圈生态文旅新地标
蓝田县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推动重大生态文旅项目落地,灞河生态慢城休闲带项目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该项目以16公里灞河廊道为轴线,整合14平方公里生态与文化资源,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16亿元,构建集生态修复、文化体验、休闲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区,为西安都市圈提供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样本。 一、生态基底与空间规划 灞河生态慢城休闲带以河道湿地修复为核心,2023年启动的生态治理工程重点解决水土流失与生物多样性退化问题。项目北接S101省道、南临S107省道,形成“一河两岸”空间格局,划分湿地保育区、文化展示区、运动休闲区等五大功能板块,同步建设慢行系统与智慧监测设施,实现生态保护与游憩功能的平衡。 二、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依托蓝田县深厚的文化底蕴,项目将玉山古镇、水陆庵等历史遗存融入景观设计,2024年建成的文化体验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展示蓝田玉雕、辋川山水等地域文化符号。宗教文化区通过复原古寺庙建筑群,结合禅修、素食等业态,打造人文旅游新亮点。 三、产业融合与功能创新 项目首创“生态+文旅+康养”产业模式,2023年引入田园颐养社区试点,配套建设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亲子教育板块开发自然研学营地,运动休闲区布局骑行赛道与水上运动基地,形成全龄段休闲产品体系。乡村旅游度假区联动周边30余个村落,发展民宿集群与农事体验项目。 四、区域协同与可持续发展 作为西安都市圈重点工程,该项目2025年建成后将串联起白鹿原、汤峪温泉等旅游资源,形成全域旅游环线。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灞河水质长期稳定达标。PPP合作模式中明确社会资本方需承担后期20年运营维护,确保项目可持续性。
2025-08-18
-
陕西多市工业增速领跑全国 榆林电子医药产业表现亮眼
在招商引资持续发力的背景下,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国第五,展现出强劲发展动能。西安、宝鸡等8个城市增速超过全省均值,其中电子、医药等新兴产业成为拉动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工业经济整体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显著幅度。分领域看,非能源工业贡献率持续提升,特别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增速领跑,反映出产业结构优化成效明显。 二、重点城市群形成多点支撑格局 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表现突出:咸阳以两位数增长领跑,汉中、商洛等秦巴山区城市增速突破关键节点。值得注意的是,榆林在能源工业平稳运行基础上,电子制造业同比增幅超过50%,显示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 三、新兴产业培育成效显著 十二大工业门类全面增长中,高技术领域尤为亮眼: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突破50%,医药制造业保持20%以上增幅。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增速均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形成传统与新兴产业的良性互动。 四、区域协调发展特征显现 全省11个市(区)工业增加值均实现正增长,其中商洛、安康等南部地区增速居前。杨凌示范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工业增速达16%,显示特色园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这种均衡发展态势为后续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5-08-1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